形态描述
头较窄长,略呈三角形。吻较窄,吻棱明显;体较细长,全长1米左右。背面棕褐色到红褐色,背脊有一行镶浅黄色边的粗大逗点状暗紫色斑。有时前后连续,形成波状脊纹,体侧各有一行较小的暗紫色斑;腹面浅褐色,每一腹鳞有由深棕色细点组成的斑块若干,形成深浅交错的网纹。鼻间鳞仅比头背其他鳞片略大,彼此相隔2—6枚小鳞;眶上鳞为头背最大鳞片,左右眶上鳞间一横排有小鳞11—18枚,头背其余鳞片粒状。上唇鳞9(8)或11(12),第三枚最大。背鳞较窄长,末端尖出,25(29、27)-25(23、27)-19(21、17)行,中段除最外行平滑外,其余均具强棱;腹鳞198—233;肛鳞完整;尾下鳞70—100对。
生物学
生活于丘陵及山区,栖于竹林、灌丛,溪边、茶山、耕地,有时进入室内,主要是夜间活动。捕食鼠类为主,也吃蛙、蛇及鸟类。产卵5—13枚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相近种:山烙铁头 Trimeresurus monticola Günther全长2/3米左右。背面棕褐色,正背有两行略呈方形的深棕色大斑块,彼此交错排列。左右眶上鳞间一横排有一小鳞6—8枚。分布于西藏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浙江、湖南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。常咬人造成蛇伤,有危害。